温暖的回响|古都添新韵 文旅涌热潮

发布日期:2024-02-26 04:47    点击次数:93

海淀区成府路路口西南小巷内,两栋居民楼之间,一座灰砖墙、红屋顶建筑静静矗立,顶部石匾额上是詹天佑题写的“清华园车站”。由此向西至颐和园益寿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串珠成线,已成热门红色文化打卡地。

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三条文化带建设稳步推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最近10年间,北京保护传承好宝贵的文化资源,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愈发鲜明。

2023年7月30日,告别连日阴雨,京城风和日丽。从永定门外极目远眺,雨后北京中轴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擦亮红色精神底色

再过1个月,这座承载着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壮阔历史的车站旧址,就将迎来开放1周年。见证了老站台的修缮和开放,北京大学学生杨文宇和同学们组成一支骑行车队,由此出发,沿“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打卡红色地标。“每到一处,我们都会认真参观。”他说,重走老一辈革命家的“赶考路”,收获很多感悟。

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是首都北京最鲜亮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2021年6月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参观北大红楼,都对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提出明确要求。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明确了“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的目标。近年来,本市不断构建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北京先后打造了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以北大红楼及周边革命旧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

如今,这些红色地标成为人们重温初心使命的生动课堂。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累计接待观众约750万人次,“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累计接待观众超100万人次。

博物馆为城市添彩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一边认真观看、听取介绍,一边同专家交流讨论。他提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参观过程中,他重复说了好几遍‘我很喜欢参观博物馆,只是没有太多时间’。”回忆总书记参观首博时的场景,时任馆长郭小凌至今仍记忆犹新。10年间,首博紧扣“解读灿烂中华”“品鉴智慧北京”“世界文明互鉴”三大主题,为全国乃至国际文博单位搭建交流平台。

如今,沿着长安街一路向东,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亮起“古韵风帆”,成为大运河畔又一颗明珠。这座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文保修复、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展陈内容与首博本馆珠联璧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

首博只是一个缩影。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的城市,正在打造一座“博物馆之城”——沿中轴线、长安街两条关键空间轴线,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博物馆串联成群;由中心城区向外,一个个重点文博区与城市空间、功能充分融合;百余家“小而美”的博物馆、类博物馆星罗棋布,为城市添彩。

按照规划,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超260座,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北京将建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希望大家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京华大地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地理带,也是承载历史、联通古今的文化带。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干涸50余年的白浮泉复涌;长城文化带重点抢险修缮项目有序推进,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与永定河生态修复,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融合历史人文、生态风景与现代设施的城市文脉呈现崭新面貌。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打造“书香北京”,建设“演艺之都”,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多年在11%左右,系全国最高。

北京,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上,节目《同舟》利用首钢大跳台的舞台格局,营造出文明之河的壮观景象。来自中国、希腊、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演奏家们,同乘一叶小舟,用诞生自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琴、古希腊时期的里拉琴、古埃及时期的奈伊笛、古巴比伦时期的乌德琴、古印度时期的木丹加鼓,奏响人类文明的和谐之音。

北京文化论坛搭建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塔玛拉·拉斯托瓦·西亚马什维利表示,从旅游、教育到娱乐、科研,诸多领域受益于文化的繁荣,2023北京文化论坛达成新共识,探索新合作,助推文化繁荣发展。

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形成了北京的城市特色。

面向未来,北京将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走在前、作表率。

亲历者回访|郭小凌:“发掘文物内涵,讲好北京故事”

亲历者回访|孟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亲历者回访|刘侗:“这些正是文明互鉴的成果”

发布于:北京市